发布时间:2025-04-05 06:28:13 来源:资讯360网 作者:倾城
2024年12月昌平区与清华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南口镇“三大厂”工业遗存承接清华大学14个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预计2025年投用同样是在12月沙河高教园区校友联盟成立校友联盟将融通政府、高校、企业、金融等多方资源为高校和校友们提供展示优质创新项目、分享经验、深化业务合作的平台前不久昌平区教委与北京农学院合作签约双方将在贯通人才培养、干部双向挂职交流、教师队伍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2024年11月底清华美院与延寿镇签署项目合作意向书将为北庄村“文旅小院”建设注入强劲的艺术动力携手共筑乡村振兴新篇章在昌平这样的校城合作正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化教育、 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全面开花有着古老历史底蕴的昌平坐拥41所高校及其分校区汇聚4.8万名研发人员团队丰富的高校资源和密集的智力资源带来了蓬勃向上的活力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城市与高校如何更好地“双向奔赴”?昌平正全力以赴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答案精准施策 绘就宏伟蓝图在昌平一所实验室内一项应对突发和新型传染病的研究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试验开展 这项课题研究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尹朋她还是北京泰 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硕士/博士生导师 尹朋与传统方法不同项目采用了AI大模型等一系列先进技术借助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测设备30分钟内可精准诊断病原大幅度提升灵敏度、检测通量和检测效率为高致病性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筑起早期诊断和预警的防线尹朋和团队工作人员精心酝酿多年在不断积累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昌平推出的 “科技副总” 政策成为了项目的关键助推器昌平校城融合的思路清晰而明确2023年3月《昌平区校城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出台实施五大科技创新引领、人才兴昌战略社会治理创新、名校名园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五大工程创新 “一校一策” 合作模式截至目前昌平区已与清华、北大等13所驻昌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数字人解读《昌平区“科技副总”柔性引才工作实施意见》(2.0版)2023年4月《昌平区“科技副总”柔性引才工作实施意见》出台71名“科技副总”接受聘任赴企上岗随着实施意见2.0版正式发布第三批 “科技副总” 申报工作启动派出单位范围拓展到全国范围内的985、211高校知名三甲医院及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项目最高奖励金额跃升至500万元政策一次次的华丽升级成功打破科研成果与企业技术攻关之间的“真空”地带▲与北京未来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科技副总”庄仲滨开展科研工作。未来氢能供图截至2024年8月通 过 “科技副总” 柔性引才机制已累计实现技术突破十多项柔性引才正在生物医药、先进能源先进制造等众多领域绽放光彩“科技副总” 政策正以强大的动力推动校城融合迈向新高度锐意创新 开启合作新航▲清华南口国重基地鸟瞰图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曾经停摆废弃的老厂房旧址如今清华大学南口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以下简称 “清华南口国重基地”)一、二期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加速推进现场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之景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新型电力运行与控制两个实验室将于近期亮相▲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建设效果图昌平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南口镇的 “三大厂” 面临着规模大、投资大、更新难度高的难题作为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最多的高校清华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的管理制度体系亟待完善学科交叉融合急需大力推进双方皆需破解难题解题之钥恰在对方手中经过前期的精心筹备昌平区政府与清华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南口镇打造出清华大学主校区以外规模最为庞大集聚度最高的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清华南口国重基地建设施工现场校城融合优势一目了然昌平为清华国重基地的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有力支持为清华打造跨学科研究集群创造了优越条件学校更好地发挥科研基地的在地化集群优势共同为昌平构建战略科技新高地贡献力量昌平作为首都科技创新的重要承载之地当前除了重点推动清华国重基地建设之外还在 全力打造北大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持续推进未来大学科技园建设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崭新的战略支撑昌平为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开辟了崭新途径彰显了在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行动力一场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的精彩双向奔赴在昌平已然拉开帷幕产业发展 激发创新活力昌平医药健康产业一路高歌猛进2023年产业收入达到910亿元2024年突破1000亿元大关指日可待这一惊人的快速增长得益于昌平精准聚焦CGT、AI+研发等前沿技术以及医疗器械、美丽健康等热门赛道前沿技术与产品的崛起大幅提升了昌平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影响力更为校企合作开辟出广阔无垠的空间▲2024年1月6日,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召开。就在2024年年初合成生物制造的发展道路上驻昌高校北京化工大学与昌平紧密携手一道筹建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从生物催化剂设计、生物制造原料开发、生物制造过程强化、生物制造产品工程等四个方向多个层面深度合作围绕生物制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开展全流程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从“1到10”的转化双方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一合作不仅为城市注入了新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技术进步与人才培养为合成生物制造领域的创新发展树立起光辉典范以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为核心昌平沿七北路至京藏高速精心构建起能源谷创新走廊巧妙布局能源互联网、储能、碳捕集、氢能等7个细分赛道全面的产业布局如同强大的磁石吸引着大量能源企业纷纷入驻也为高校相关学科的发展送上珍贵的实践机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作为国内知名高校与能源谷企业中石油合作共建 多个科研平台进行非常 规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研究华北电力大学与国家电网合作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电力系统运行和新能源 发电项目中在昌平能源产业布局的有力推动下高校各专业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为能源产业的发展贡献强大力量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昌平区机器人产业园项目效果图作为北京 “一南一北” 机器人赛道聚集区之一昌平正全力推进机器人产业园建设将搭建起机器人中试、验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还将加速聚集创新水平高、研发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机器人创新企业形成京北机器人产业创新引擎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与就业机会为产学研合作营造出良好氛围通过深度合作高校将研究成果顺利转化为实际应用企业借助高校研发实力提升创新能力这种良性互动促 进了产业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崭新活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打造区域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一座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高校资源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充分发挥高校作用建立高校与城市融合共生的新型合作关系探索校城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既是加快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的催化剂也是全面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客观需求和重要保障昌平与高校的 互动牵手就是这样的默契名校与名城的双向奔赴天高地阔渐入佳境未来可期更多视频,尽在北京昌平视频号,欢迎关注~文/王洋部分图片来 源:紫云追梦666、往期公众号文章配图微信公众号:beijingshichangping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相关文章
随便看看